乙型肝炎的治疗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一、急性肝炎的治疗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二、慢性肝炎的治疗
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因病情易反复和HBV复制指标持续阳性,可按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对慢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1)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目前公认的对HBV复制有一定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①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主要通过抗病毒蛋白(AVP),导致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②诱导受感染肝细胞膜Ⅰ类MHC抗原表达。促进Tc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基因工程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α-1b、α-2a、α-2b。①重组干扰素α-2b(干扰能,Intron A):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1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3~6月。HBeAg及HBV-DNA转阴率可达30~70%,抑制HBV复制效果肯定。但绝大多数仍HBeAg持续阳性,可能与HBV-DNA整合有关。②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干扰灵):每次200万~6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个月,近期HBeAg转阴率55%。
干扰素的疗效,各家报告不一,HBeAg阴转率一般在40%~50%。为了提高疗效,有用皮质激素撤除后再用干扰素,但需注意病情较重的慢活肝忌用,否则可使病情恶化。对认为由前C基因突变的HBV感染者,即抗-HBe阳性、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炎,采用大剂量干扰素,疗效不理想。β及γ干扰素对HBV复制疗效不如α-IFN。
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①慢活肝优于慢迁肝;②女性较男性疗效好;③ALT增高者疗效优于ALT正常者;④HBsAg、HBeAg、HBV-DNA效价低者疗效较好;⑤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者疗效较用过无效者好;⑥剂量与疗程,大剂量与长疗程者似较好。
副作用与疗程长短、剂量大小有关。最常见是“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但继续应用或减量后常逐渐减轻。多为一过性发热,常见于首剂,未发现和疗效的关系。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停药后常自然恢复,不能影响治疗。目前多认为与其他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药联用、可能提高疗效。
(2)无环鸟苷(Acyclovir,ACV,国产阿普洛韦):此药为核苷类似物,对各种DNA病毒有抑制作用,它在体内经胸腺嘧啶激酶(TK)活化转变为具有抗病素活性的三磷酸无环鸟苷,后者具有抑制DNAp和中止病毒DNA链延伸作用,因此对具有TK的病毒如疱疹病毒作用较好,HBV不具有TK,故作用一般,多认为与干扰素合用疗效较好。用法为每日15mg/kg,分上下午稀释后静脉滴注,持续2小时,每日1次,连用30日,然后停15日再用15日,疗程为60日。国内报告疗效不一,效果不如α-干扰素。
(3)阿糖腺苷(Ara-A)及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两者均为嘌呤类似物,能选择性抑制病毒DNAP和核苷酸还原酶活性,阻止DNA型病毒复制。由于Ara-A、Ara-AMP副作用较大,近年已少用。
(4)聚肌胞(PolyI:C):为人工合成的干扰素诱导剂,国内应用较久,疗效一直未能肯定。对慢乙肝疗效不显著。用法为4mg,肌肉注射,每周2次,疗程3~6月。
2、免疫调节药 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1)胸腺肽: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性。用法为每日10~2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2~3月。
(2)白细胞介素2(IL-2) 能刺激免疫效应细胞增殖及诱生γ-干扰素。用法为每日1000~2000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8~56日。部分患者HBeAg转阴。
(3)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ited Killer Cell,简称LAK细胞),系用淋巴因子(如IL-2和γ-IFN)刺激其前体细胞而得。国内报告可使部分患者HBeAg及HBV-DNA转阴。
3、保护肝细胞药物
(1)益肝灵 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甙,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月。
(2)强力宁 自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害有效,对肝炎治疗,以降酶作用较好,停药后有反跳。现有同类产品甘利欣注射液,经研究降酶效果优于强力宁。用法为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月,注意对心、肾功能衰竭、严重低血钾、高血钠症禁用。孕妇及婴幼儿不宜用。
(3)齐墩果酸片:用法为80mg,每日3次服用,疗程3月。联苯双酯,用法为15~25mg,每日3次服用,转氨酶正常后减量维持,疗程6月。均有降酶作用。
三、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
目前国内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还是多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包括支持治疗、抑制肝细胞坏死和促进肝细胞再生,去除病因,调节免疫功能和防治各种并发症等,但疗效并不满意。国外学者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致力于人工肝支持系统及肝移植的学说,收到一定疗效。
(一)内科监护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应置于重症肝病监护病房,每天检查肝脏的大小、神志变化及其它生命体征。饮食以高碳水化合物、低动物蛋白、低脂肪为宜,保持室内空气流动,定期消毒。
(二)支持治疗
1、供给足够热量:每日总量成人为5-6.7kJ左右,临床上多给10-20%葡萄糖,同时配给氨基酸和脂肪乳剂。
2、血制品应用:鲜血浆及蛋白均有扩容、改善微循环,提高胶体渗透压,防止脑水肿及腹水形成,亦有一定促肝细胞再生作用。血浆还有补充凝血因子、调理素和补体功能,每周2-3次,效果较好。
3、支链氨基酸应用;有利于肝硬化患者脑病改善神志,因此也用于暴发性肝衰竭,但是疗效未经证实。
(三)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定期检查血气及血电解质,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
(四)促进肝细胞再生:肝细胞生长因子、前列腺E、生长激素,疗效都未肯定。在先进国家,一般不用。
(五)肝性脑病的治疗
1、14-氨基酸800、6-氨基酸520 前者适用于肝硬化肝性脑病。两者均含支链氨基酸,不含芳香族氨基酸。用法为6-氨基酸520,每次250ml,每日2次,与等量10%葡萄糖液加L-乙酰谷氨基酸500mg串联后缓慢静脉滴注,至神志转清醒减半量,直至完全清醒,疗程5~7日。后用14-氨基酸800巩固疗效。注重复方氨基酸Sohamine或Freamine含较高酪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可促发肝性脑病。
2、左旋多巴及卡多巴用法为左旋多巴100mg、卡比多巴1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2次。两药并用,可减少左旋多巴的副反应。注重不可与VitB6共用,因VitB6有多巴脱羧酶作用,使左旋多巴脱羧,使脑内多巴胺浓度降低而失去作用,疗效不甚理想。
3、控制氨的产生 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
(1)清洁洗肠 用食醋30ml加生理盐水1000ml洗肠,或生理盐水洗肠,每日2次。洗肠后用50%乳果糖30ml和新霉素100mg加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2)口服灭滴灵或氨苄青霉素。(3)乳果糖疗法可酸化肠道环境、降低血氨,清除内毒素血症。用法为50%乳果糖30~50ml,每日3次,口服(昏迷者可鼻饲),以餐后服为宜,达到每日排两次糊状便为准。
(六)肾功能不全处理:当发生少尿或无尿时,应限制进液量,一般可采用扩容后利尿方法,如先输注白蛋白、甘露醇或多巴胺,然后用呋塞米(速尿)静推或静滴。如肾功能仍不改善则需作血液透析。
(七)脑水肿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常伴有脑水肿,但症状常不明显。一旦出现脑水肿,应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滴,每天3-4次。另外也可以用高渗盐水、硫喷妥钠、以及过度换气。但如果没有肝移植,效果有限。
(八)低血压及低氧血症:应予相应处理。
(九)抗感染治疗: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控制。
(十)出血的防治:应根据原因做相应治疗:如1、血小板低者,可输血小板悬液;2、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可给予鲜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3、常规给予维生素K;4、如有消化道出血向者,可给予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抑制剂;5、一旦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按DIC治疗。
(十一)人工肝支持系统:人工肝的目的是清除体内有毒物质,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条件及争取时间。目前常用的有血液透析、血浆交换、血液灌流。近来又有生物人工肝,即生物反应器,患者血液/血浆流过生物反应器时,通过半透膜与培养肝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从而达到人工肝支持作用。
(十二)肝细胞移植:利用动物或人肝细胞经微载体、球形体、微囊凝胶滴等植入系统植入人的腹腔或脾脏,以取代人的肝脏功能。
(十三)原位肝移植:紧急肝移植是唯一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近30年来,原位肝移植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围手术期死亡率仍高达20-30%。供肝的缺乏是目前该措施主要限制因素,国内也有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成功的报道。
四、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治疗
凡有HBV复制指标阳性者,适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首选α-IFN。
总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经药物研究指出,其关键在于药物能否抑制HBV的超螺旋共价闭合环形DNA(ccc DNA),而现有抗病毒药对肝细胞核中病毒cccDNA无作用,故停药后cccDNA重新工为病毒复制中转录的模板,病毒复制。近来肝炎的生物靶向治疗有报道,反义核糖核酸可封闭病毒复制的关键编码基因,这种基因水平的靶向治疗可能给乙肝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所以乙肝治疗还需注重对症支持疗法,中西药物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