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居住或逗留史,是否为白蛉活动季节。
二、临床表现:起病缓慢,长期、反复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等,而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其中白细胞数减少最明显,一般为(1.5—3)×109/L,重者可少于1×109/L,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可完全消失;嗜酸粒细胞数亦减少。常有中度贫血,病程晚期可有严重贫血。血小板数明显降低,一般为(40—50)×109/L,血沉多增快。但淋巴结型者血象多正常,嗜酸粒细胞常增高。皮肤型者白细胞数常增高至10×109/L以上,嗜酸粒细胞数可增高达15%左右。
2、血浆蛋白 球蛋白显著增加,白蛋白减低,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比值明显减少及倒置。球蛋白试验(包括蒸馏水试验、醛凝试验等)均常阳性。并有ALT及血胆红素升高。
3、检测血清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流免疫电泳(CIE)、间接荧光试验(IF)、直接凝集试验等,阳性率高,假阳性率也较高。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纯抗原,降低了假阳性率。
4、检测血清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用于诊断黑热病,阳性率高,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较好,仅需微量血清即可,还可用于疗效评价。
5、分子生物学方法: 近年来,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探针技术检测黑热病取得较好的效果,敏感性、特异性高,但操作较复杂,目前未能普遍推广。
四、辅助检查
1、涂片法:以骨髓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镜检。此法最为常用,原虫检出率为80%~90%。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检出率为46%~87%。也可做淋巴结活检。脾穿刺检出率较高,可达90.6%~99.3%,但不安全,少用。
2、培养法:将上述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温箱内。经一周,若培养物中查见活动活泼的前鞭毛体,则判为阳性结果。操作及培养过程应严格注意无菌。
3、动物接种法: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如地鼠、BALB/c小鼠等),1~2个月后取肝、脾作印片或涂片,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4、皮肤活组织检查:在皮肤结节处用消毒针头刺破皮肤,取少许组织液,或用手术刀乱取少许组织作涂片,染色,镜检。
2、血浆蛋白 球蛋白显著增加,白蛋白减低,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比值明显减少及倒置。球蛋白试验(包括蒸馏水试验、醛凝试验等)均常阳性。并有ALT及血胆红素升高。
3、检测血清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流免疫电泳(CIE)、间接荧光试验(IF)、直接凝集试验等,阳性率高,假阳性率也较高。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纯抗原,降低了假阳性率。
4、检测血清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用于诊断黑热病,阳性率高,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较好,仅需微量血清即可,还可用于疗效评价。
5、分子生物学方法: 近年来,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探针技术检测黑热病取得较好的效果,敏感性、特异性高,但操作较复杂,目前未能普遍推广。
四、辅助检查
1、涂片法:以骨髓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镜检。此法最为常用,原虫检出率为80%~90%。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检出率为46%~87%。也可做淋巴结活检。脾穿刺检出率较高,可达90.6%~99.3%,但不安全,少用。
2、培养法:将上述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温箱内。经一周,若培养物中查见活动活泼的前鞭毛体,则判为阳性结果。操作及培养过程应严格注意无菌。
3、动物接种法: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如地鼠、BALB/c小鼠等),1~2个月后取肝、脾作印片或涂片,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4、皮肤活组织检查:在皮肤结节处用消毒针头刺破皮肤,取少许组织液,或用手术刀乱取少许组织作涂片,染色,镜检。